读过很多书,却不记得书中讲了什么?

不知道如何才能立刻实践书中的内容?

你的每一次读书,是否都成了无用功?

毕竟一本书只要有那么1%精华为你所用,就已经很“功德圆满”了。此外,本书并未介绍一些速读的技巧。所以如果你是想提升个人的快速阅读能力,也不建议你阅读此书。

掌握概要,也就是通过阅读序言、目录和后记来粗略了解书的内容,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,并且带着问题去读。在我过去绝大多数的读书体验中,几乎是很少去看序言、目录、后记,因为我认为这些通通都不重要。我也习惯了看一本书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,实在读不下去的就放弃。最近几个月看了些许关于阅读技巧的书籍,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种阅读方式是大错特错(小说类书籍由于情节紧凑,不可跳过)。序言和后记一般都包含了作者最想说的话,也是该书的精华,如果不读,那么可能也无法领略到该书的精髓。

你不妨在浏览目录的同时在纸上做好记录,像我这样看了一遍目录就容易忘,并且很难串联起来的人,在纸上写下相关标题,能更好地把握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,方便梳理书的脉络。

控制时间就是有较强的时间意识,提升读书效率。

汲取精华。这意味着,你要抛掉过去阅读的旧观念—一本书我要全部读完,并且全部记住,这是错误的。
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%,这20%种最重要的仅有4%。也就是说,如果是200页的书,其中只有8页是最核心的。

一本书其实有很多东西是不重要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意义的,所以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上面,读书是找到对你有帮助的部分阅读、理解、笔记、总结。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,这样子不仅浪费太多时间、而且对你的个人又没有任何帮助。

思维导图流程
1:确定中心主题(书籍的名称);
2:确定主分支;
1):书籍介绍;
2):阅读目的;
3):记录要点;
4):总结。
3:确定分支内容。
1):书籍介绍主要写书籍的名称、作者和出版社;
2):阅读目的主要写阅读目的和看目录之后的深入阅读目的(问题);
3):记录主要写问题的答案;
4):总结主要写实践后的结果,或者自己的看书的感悟。

作者主要是介绍了两种方式:做笔记以及制作思维导图。有些朋友可能会疑问,听上去做笔记和做思维导图并没有什么区别,为什么要分开呢?
其实做笔记就是对应我们在书上写写划划,比如喜欢某个句子,或者对某个章节有所感悟,记录下来。而思维导图则重在提炼、归纳,它需要的是一个简洁的关键词进行概括。
在做笔记过程中,一般就是运用“划线、记号、括号”或者折书角、贴便签等方式,把你认为书中重要的、有启发的内容标记,以便自己在之后写读书笔记或者做摘抄提供依据,避免自己到时候又回头到处翻阅。可能很多朋友喜欢一本书干干净净的,或者习惯了阅读电子书。以前我也是这样阅读的,把书奉为“神明”一般尊敬。但是换个思路,如果一本书里面写满、划满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及感悟,这本书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—一本专属于你自己的书。

如何整理笔记?作者介绍了四个步骤。首先,写下书名、作者、笔记制作日期、读书的开始日与终止日等基本信息,这样能够方便自己日后回顾。其次,把书中做了标记的内容摘录下来。但是要切记,不要一下几百个字都照抄原文,而是有意识地提炼,最好控制在3-4行左右,同时,记录下摘录的页码。

边读边做是根据阅读前确定的读书目的、问题,在读书的过程中同步进行。根据需要设计为书名、目的、答案和总结四个部分。当你在读书的过程中,不断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,然后完善这张思维导图。

为什么懂得了这么多道理,却过不好这一生?原因在于我们只是“知道”,而并不是“做到”。

作者介绍了“SMART法则”,即Specific(具体的)、Measurable(可预见的)、Achievable(可达到的)、Realistic(实际的)、Time-bound(有期限的)

在确定行动目标后,我们要幻想一下自己成功的样子。
作者介绍了一种“VAK模式”–Visual(视觉)、Auditory(听觉)、Kinesthetic(体感)。
“达成这个目标之后,会看见什么?”
“达成这个目标之后,会听见什么?”
“达成这个目标之后,会感觉到什么?”

SMART法则

清楚详细的、能想象出来的

用数据方式预测可达到的程度

不会不切实际,有实现的可能性

具有一定实现性

定下具体时限,何时达到目标




发现更多更好玩的,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: FullStacker